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氢氧化铝……这些治疗溃疡病的药,在生活中使用得非常普遍。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常无规律,加之烟酒熏染等等,不少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胃病。有些人为图方便,就自行买胃药吃。然而,那看似简单的抑酸药,却也蕴含着特殊的秘密。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并不是所有胃病病人都能吃抑酸药。通常是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泌素瘤(卓—艾氏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痛综合征等才可使用;而且,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胃酸分泌脱不了干系,所以又要较长期地应用抑酸药。但是,有一些消化病不宜用抑酸药治疗,如慢性萎缩性胃体胃炎。因为这种胃炎“与众不同”,其胃黏膜分泌胃酸的腺体被破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或缺失,病人会出现消化不良、贫血和消瘦等症状。若长期应用抑酸药,胃酸会更少,结果还会加重病情。认清胃药“标签”常见的溃疡病是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这是慢性疾病的过程,复发率高达40%~80%。溃疡病主要是由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自身黏膜的消化作用,造成黏膜溃疡损害的,因此,我们要针对胃酸分泌进行治疗。跟胃酸“作战”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抑制胃酸的药物,包括组H2受体拮抗剂,像我们熟悉的西咪替丁和法莫替丁,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而另一类叫制酸剂,如氢氧化铝、碳酸钙等,它们并不抑制胃酸分泌,只是起中和胃酸的作用;且因为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作用时间短,治疗效果较差,所以只能作为溃疡病治疗的辅助药物。胃药为何越吃越不灵?胃药看似简单,结果很多人自己当起“医生”或者“药师”。由于长期使用抑酸药治疗溃疡,不时就会听到一些病人的反映:“这些抑酸药开始的时候还可止痛,挺管用的,可后来就越吃越不灵了,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主要与他们药物选择不当有关。溃疡病、反流性食管炎和胃泌素瘤等相关疾病的病人,他们需要的治疗时间较长,抑制胃酸作用强。溃疡病的治疗,要求在每天24小时内,有18小时以上,胃内pH值维持在3以上;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则要求在每天24小时内,有18小时以上,胃内pH值维持在4以上;而胃泌素瘤的抑制胃酸作用,要求就更高了。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是强而持久,成为治疗上述疾病的最佳药物;而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的时间短,抑酸作用弱,可应用在溃疡病的巩固治疗方面。如果长期应用H2受体拮抗剂,容易出现药物耐受,于是,就“越吃越不灵”了。所以,对上述需要较长期抑制胃酸分泌的疾病,首选质子泵抑制剂。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肠胃道疾病问题,可免费咨询张老师
添加
获取一对一健康服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