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是人体健康的三大基石。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加剧,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也明显上升,种种因素使得患上各种胃病的人群增多,据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有高达1.2亿人罹患各种肠胃病,其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约为30%。
大多患者都深受胃痛、反酸、烧心等症状的困扰。但由于很多人觉得这是常见病,不必放在心上,且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以至于出现胃病时经常吃点药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殊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几乎所有的重大疾病或者顽疾都是从小毛病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慢性胃炎由于其反复迁延发作,短则数月到数年,长则数十年甚至终身患病,这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更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慢性胃炎别忽视!长期发展可导致贫血,甚至胃癌!慢性胃炎造成的危害有很多,其中以贫血和胃癌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
(1)导致贫血
慢性胃炎最容易诱发贫血,这是因为慢性胃炎的人大多食欲不佳,且进食量比正常人少,长时间下来就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造成严重的贫血。
另外,血液细胞的发育和成熟需要依赖于一种称之为“维生素b12”的物质,而这种物质的吸收需要依靠胃分泌的“内因子”,然而慢性胃炎的人,内因子”分泌会减少。这就好比一家饭馆,如果缺乏食材,就会陷入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很多进行了胃部切除手术的患者,后期会出现贫血的重要原因。
(2)发展成胃癌
慢性胃炎长期发展,少数人还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等情况,甚至演变为胃癌,现代医学研究中,该病也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胃炎患者确诊5年内胃癌的年发病率约为0.1%。
可见,胃炎非小事,初期不重视,很大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胃炎,而慢性胃炎长期反复发作又可导致贫血,甚至胃癌等大病。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慢性胃炎的患者有服药治疗,但为什么还是容易反复发作,老是治不好呢?
慢性胃炎反复发作,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这是因为没有找到疾病的根源。
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胃炎顾名思义也就是胃里有炎症,对于这种情况,西医的治法通常是三联用药,即2种抗生素,加一种胃粘膜保护剂治疗,而对于长期发展,炎症加重,变为胃溃疡的,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而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治胃病时往往会考虑到很多方面,比如个人的体质,这种胃病是属于胃热还是胃寒?是肝郁乘脾引起,还是先天脾虚等原因所致?
众所周知,胃寒与胃热往往症状表现不一样,如出现口干舌燥,烦躁易怒,多半是有热,而一吃凉就胃痛则多为虚寒。但抗生素的治疗通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大多数抗生素的属性是属于寒凉的,如果慢性胃炎为脾胃虚寒所引起,那么用这一类药,不但病情会反复,甚至还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
此外,中医讲“治病求本”,调理疾病,必须找到病根,如果病根不除,病情就会反复,犹如地上的杂草,如果只是割去了上面露出来的部分,而没有把整棵草连根拔起,过一段时间后,草还是会长出来。
在慢性胃炎的患者中,事实上,大多数人的胃病不是吃出来的,而是长期的焦虑郁闷所引起,其病根在肝,而非脾胃。
一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的研究中,医院近2年就诊的例慢性胃炎患者,分析发现肝胃不和占比最多,约占31.40%,其次为肝郁脾虚,也与肝有关。
慢性胃炎,可能病根在“肝”,而非脾胃!事实上,之所以很多人的胃炎与肝有关,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心理以及精神上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或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情况,而肝具有疏泄调畅情志的作用,简单来说,我们心情好不好,首先要看肝。
祖国医学认为,肝具有疏泄人体气机的作用,肝好则气顺,气不顺,心情就会不爽,就像我们平时和别人吵架,一口恶气闷在心中,气不顺了,整天就会闷闷不乐。
另外,这些不良的情绪,长期发展也会反过来伤害肝脏,这就是所谓的郁怒伤肝。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城市的交通,肝也就是我们的“警察”,负责疏导交通,避免拥堵,如果“警察”都有事请假了,交通就很容易变得拥堵。
而因肝属木,脾属土,木与土是一种相克的关系,木克土,就好比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就会削弱。
所以,郁怒伤肝,肝受损了,就会犯脾胃,导致脾胃出现问题,也即中医所讲的“肝郁乘脾”。
由肝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有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前者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或胀痛,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并且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而后者主要症状有胃脘灼痛,两胁胀闷或疼痛,心烦易怒,反酸或烧心,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等。
中医整体辨治,既治本,也治标!对于这一类慢性胃炎,那么治疗的关键并不在脾胃,而在肝,如果仅仅治脾胃,病根不除,胃炎还是会再犯。
所以,在祖国医学中,古今医者都非常重视肝与脾胃之间的关系,疏肝法在调理脾胃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叶天士提出“醒胃必先制肝,培土必先制木”的治疗原则,指出可通过治肝以解决脾胃病。
调理思路为在抓住病根的基础上,注重整体调理,如果是肝气升发太过,导致脾胃受损,一般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
由于肝体阴而用阳,在使用诸多理气类药物时,可添加柔肝敛肝之白芍、乌梅、牡蛎,酸甘化阴以滋养肝体;当痰凝气滞,痰气互结,出现咽部如有异物,吞咽不适,胸膈满闷不舒,苔滑,脉弦滑时,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还可再加少许行气化痰之药;当胃虚痰阻气逆,出现呃逆频作、嗳气不爽、恶心,用旋覆代赭汤,并根据寒热辨证配合橘皮竹茹汤或丁香柿蒂散加减。
如果是怒气伤肝,郁而化火,出现胁肋胀满,胃脘灼痛,舌红苔*,脉弦数,则常用化肝煎加减。若伴口中干苦者,可配合苦寒之*连、*芩、蒲公英;伴反酸烧心者,加入乌贝散、煅瓦楞子等;伴胸中烦热者,加栀子豉汤加减。当湿热蕴结中焦,清浊相干,出现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烦躁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滑数时,用连朴饮来清热化湿、理气宽中、除烦止呕。
总而言之,在调理慢性胃炎疾病时,病根在肝的患者,应该重在疏肝,再兼以调和脾胃,结合个人的情况,辨证论治,再采取合适的行气、活血、滋阴、补阳、安神类药物配伍,病证结合,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中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何为多汗、额头出汗、手脚出汗、半身出汗中医:活血化瘀就用这三种中药,建议收藏中医:找准止汗穴,再也不用担心流汗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