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57岁。
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隐痛,有灼热感,嘈杂似饥,时有嗳气、反酸、无恶心欲呕,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现症见:神志清,精神疲,胃脘部隐痛,微有灼热感,嘈杂似饥,时有嗳气返酸;
偶有胸闷心悸,神情焦躁,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腹泻,纳眠差,大便干结,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百合15克,生地10克,北沙参10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柴胡10克,*连5克,砂仁5克(后下)。连服7剂后复诊,诉胃脘部隐痛、灼热感、心悸多汗较前减轻,偶有头晕,纳眠较前稍改善,大便干结,中药方加川芎12克。
三诊:再服7剂后,诉偶有胃脘部隐痛,胃脘部灼热感明显减轻,无头晕及心悸多汗,睡眠较前明显改善,大便较前易解,上方去川芎、*连。
三诊:胃脘部偶有隐痛,灼热感基本消失,胃口较前明显改善,二便基本正常。
效不更方,连服7剂后症状消失。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心肺虚热,逆乱于胃,胃阴不足,胃气不降,则胃脘部隐痛,虚热躁动心神,则心悸失眠,胃阴虚不能滋荣,则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生热之征象。
正如《丁甘仁医案》曰:“气有余便是火,火内炽则伤阴……胃为燥土,得阴始和。”
方中重用百合以滋心肺之阴,清心肺之热,益心肺之气,以解心肺阴虚内热证,胃阴伤非一日所致,要渐渐益胃养阴,使阴复胃安。
方中以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养阴益胃,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心润肺,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之效。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胃肠疾病,一对一免费咨询,点击下方图片
▼胃肠健康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