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女子在肯德基就餐时要了杯水,喝下去之后发现竟是消毒水,经诊断患上急性糜烂性胃炎和胃痉挛。事后该肯德基门店对此承担了一定的费用,然而也要该女子签一份保密协议。随后在相关的执法部门的介入调查,该肯德基门店又再给予当事人1.5万元误工补偿。
事实上,此类的事件让人不得不回忆起昔日的事件。“年某快餐饮料中喝出84消毒液”,“年某快餐厅将消毒水售给顾客”,“年某快餐厅误将消毒水冲兑热巧克力致顾客内脏受损”,“年某快餐厅奶茶含消毒水”……显然,对于快餐厅的消毒水安全,这已经不是个例问题,也并非只一家快餐品牌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中,一些快餐品牌却“一直标榜着标准化生产”,也许对于快餐本身的消毒上已经是不存在有问题,但消毒水所导致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应引起重视,导致饮品问题的频繁出现,消毒水是否存在不当的使用或是滥用现象?这还需相关的部门对其调查以及加强完善,屡次的事件这也为监管部门敲响警钟。
此处事件,值得需要注意的是,该餐厅在做出赔偿时,要求消费者签订的保密协议。对于餐厅的操作失误,致使消费者受伤这已不是什么秘密的事了,也不会涉及到相关的核心技术,此说法是否尤为不妥!“保密”从何说起?如其说“保密协议”的名头,还不如说“花钱买断”了消费者的维权权利,这其实就是想掩盖餐厅所造成的失误,此等做法应当能够引起人们所注意。但是,这种花小钱消大灾的手段虽说老套,但这种做法在很多企业都会被采纳。“以保密协议消除一触即发的负面舆论,称得上行业潜规则。”
而在实际上,它并没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据《合同法》的规定,在对于签订合同时有显失公平的,当事人是有权申请撤销此合同。倘若,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则视为合同无效。同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等所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进行交易。
总之,事件危害虽小,也该尽早地堵住。对于出了问题不想着追根溯源、弥补漏洞,反要求受害者签署带有“封口”性质的“保密协议”,此举缺乏诚意,既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也是对自己品牌的不负责。建议让那些所存在问题的企业管理不足,要加大严厉的惩罚手段。其监管部门应向消费者进行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其“保密协议”背后强制进行交易的目的。让那些以花钱消灾品牌公关的认识到“谁也不能随意剥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权利”
责任编辑: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