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案例分享谢春娥教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问答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05279.html
谢春娥

北医院

脾胃肝胆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师简介:

北医院副院长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肝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便秘、消化道肿瘤等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西院区)、周四上午(方庄院区名医堂)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系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胃痞”等病证范畴。

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部分无自觉症状,或者症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非特异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痛或者不适、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且其病理的严重程度与症状之间无相关性。因此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组织病理活检。胃镜下正常胃粘膜柔软有光泽、粉红色,黏膜皱襞规律、光滑。而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受一些技术因素影响,如操作时胃内充气量、胃腔压力,胃镜镜头同黏膜的距离以及术者主观感受等会影响诊断上的差别,故在操作时在胃内多处取活检,最终来诊断CNAG的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以及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对排除萎缩性胃炎和早期恶性病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当前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标是改善临床相关症状,去除病因,保护胃黏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要阻止CNAG进展,减少或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导师北医院脾胃肝胆病科谢春娥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在中医药治疗非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脾胃位于中焦,《温病条辨》中指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原则,谢春娥教授认为治疗上应当重视条畅气机,疏其壅塞,消其郁滞,恢复脾胃升降之功能,在用药上,多选用轻灵之品,少有滋腻味重之药,以防阻塞胃气。胃腑实者宜消积导滞,专去其邪;胃气虚者气机不运,宜补虚行滞。以下分享谢春娥教授治疗非萎缩性胃炎病案2则。

病案1

寇某,女,63岁,年11月26日。

初诊:主诉:左上腹胀痛半年。

现病史:左上腹部胀痛,与进食无关,偶有反酸烧心,嗳气,晨起偶有恶心,纳可,口干无口苦,口中黏腻,大便稍干,平素情志抑郁,舌边尖红,苔白厚,脉弦细。-10-17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

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气滞中焦证。

治法:理气开郁,和胃止痛。

处方:香苏散加减

香附10g,香橼10g,佛手10g,苏子10g,苏梗10g,陈皮10g,清半夏9g,厚朴10g,大腹皮15g,乌药10g,芦根30g,淡竹叶6g,瓜蒌30g,元胡10g,海螵蛸10g,旋覆花10g。

颗粒剂7剂,日一剂,早晚温水冲服。

二诊(年12月3日):上腹部胀痛明显好转,偶有上腹部堵胀感,口干、口中黏腻好转,仍有嗳气,无反酸偶有烧心,大便偏干,有排便不畅感,舌边尖红苔白,脉细数。

处方:原方加木香10g,焦槟榔10g,生白术30g,颗粒剂14剂,日一剂,早晚温水冲服。

三诊(年12月17日):诸症状消失,无其他不适,嘱患者畅情志,节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患者平素情志抑郁,易急躁,上腹部胀痛,辨证为气滞中焦证,予香附、香橼、佛手疏肝解郁,行气宽中;以苏子、苏梗合用和胃降逆;以厚朴下气除满,使胃气通降;以陈皮、半夏运脾燥湿理气,使脾胃得运;以大腹皮、乌药温通行水以除胀满,诸药合用,以开解中焦之气滞,疏通气机。患者腹痛明显,伴有反酸嗳气,加元胡以祛瘀止痛,加海螵蛸制酸止痛,以旋覆花降逆止呕,缓解嗳气。又患者口干脉细,考虑患者有气郁化热伤津之患,予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患者大便偏干,故用瓜蒌润肠通便,通腑泻热。二诊患者胀痛虽有减轻,而津伤之症仍存在,此时脾胃功能大有恢复,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木香以行气止痛,患者排便不畅加焦槟榔及大剂量生白术润肠通便。前后共服21剂,药后病愈。

病案2

邹某,男,42岁,年2月11日

初诊:主诉:左上腹部胀满3个月。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胀满,嗳气,纳呆,口干,大便干,排便不畅,每日一行,矢气频伴气味臭秽,平素情绪易急躁,舌红,苔*腻,脉弦细。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

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痞满食积中焦证。

治法:消积导滞,理气和胃。

处方: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茯苓10g,清半夏9g,陈皮10g,莱菔子10g,厚朴10g,瓜蒌30g,枳实15g,生白术30g,玫瑰花10g,郁金10g,合欢皮10g,豆蔻6g

颗粒剂7剂,日一剂,早晚温水冲服。

二诊(年2月18日):上腹部胀满感明显好转,纳可,仍有口干,嗳气,大便偏干,有排便不畅感缓解,矢气频率较前减少,气味减轻。舌红苔*,脉细。

处方:原方加虎杖10g,决明子10g,夏枯草6g,颗粒剂14剂,日一剂,早晚温水冲服。

三诊(年3月4日):诸症状消失,无其他不适,嘱患者畅情志,清淡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患者上腹部胀满,纳呆,嗳气,排便不畅,矢气频伴气味臭秽,考虑为食积中焦证,加之患者表现口干,舌红,苔*腻,应为食积日久内生湿热。予焦三仙、茯苓健脾消食,可消积化滞;以厚朴、莱菔子、豆蔻行气除满,使胃气通降;以陈皮、半夏运脾燥湿理气,使脾胃得运,诸药合用,以消除中焦之食积。患者大便偏干,故用瓜蒌、枳实、生白术通腑泻热,患者情绪急躁易怒,加用玫瑰花、郁金、合欢皮解郁安神,缓解烦躁。二诊患者腹胀好转,《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前方虽有泻热药但患者热像消退不明显,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虎杖、决明子、夏枯草清热,患者仍有排便不畅,予决明子润肠通便。前后共服21剂,药后病愈。

撰文:焦瑶

审核:谢春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