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祖传偏方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胃炎浅表性 [复制链接]

1#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胃炎——楂梅益胃汤(廖金标方) 沙参30g,麦冬10g,玉竹10g,生地*10g,木瓜10g,山楂15g,石斛12g,山药15g,甘草6g,乌梅12g,白芍12g。 酸甘化阴,养阴益胃。主治脾阴不足、胃土燥热之证。症见胃脘嘈杂,似饥似辣,似痛非痛,食已即饥,一食即饱,口干舌燥,舌少苔、无苔或花剥苔。多见于现代医学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窦炎等。 对于胃脘胀痛者,加调气不伤阴之佛手片、代代花、萼梅花等;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瓜蒌子、黑芝麻;疼痛偏气分者,加川楝子、香附;疼痛偏血分者,加延胡索、丹参;萎缩性胃炎是胃的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或胃中完全无游离酸,重用乌梅、山楂、木瓜、白芍之类以酸敛养胃;在胃镜中发现合并胃黏膜糜烂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合并胃息肉者,应软坚散结,加千金子霜、山慈菇、*药子;在病理检查中发现肠上皮化生者,当防癌变,可酌情加半枝莲、石见穿、石打穿、荠菜、蛇莓;病延食管,络损瘀结者,加威灵仙、天仙子、急性子、千叶白槿花。忌大苦大寒、燥热刚烈之品。 张季林.廖金标经验方3首简介.江西中医药,,31(3):3胃炎——清中消痞汤(李寿山方) 太子参15g,麦冬15g,制半夏7.5g,柴胡6g,生白芍10g,炒栀子7.5g,牡丹皮7.5g,青皮10g,丹参15g,甘草6g。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2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2煎混匀,总量以ml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舌苔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泻三焦郁火;牡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牡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者加旋覆花、生代赭石;食少难消者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者加山药、白扁豆,减栀子、牡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菊花,去柴胡。 王某,女,32岁。年9月8日初诊。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痞塞,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胃纤维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