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整理自“慢性萎缩性胃炎,基层医师应如何认识和治疗”,天津中医院消化科李慧臻教授分享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古今名家经验学习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对其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见解。
张仲景
·《伤寒论》称“心下痞”,仲景认为多为误下、误汗,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阴阳失调,痞塞不通成痞;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皆可为痞;
·仲景所创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芪建中汤是脾胃病代表方剂。
一、半夏泻心汤
1、经典原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仲景重脾胃阴阳,以辛苦同施、平调寒热为治法,创半夏泻心汤。
该方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为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的经典方剂。
2、方解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补;泻而不伤正,补而不滞中,重启中焦。(阴平阳秘)
3、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个活性成分和个作用靶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机制可能与TNF、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对胃癌前病变黏膜病理具有一定逆转作用。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相比单纯三联或四联疗法,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三联或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临床疗效更优,Hp根除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二、旋覆代赭汤
1、经典原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适用于胃失和降,胃之浊气不降则出现呕呃、呃逆、嗳气等胃虚痰气交阻的气逆痞证。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汤具有抗炎、保护食管、胃黏膜、促进胃动力、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2、方解
全方升降相因,共奏和胃降逆、调理脾胃升降之功
三、*芪建中汤
1、经典原文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
“虚劳里急,诸不足,*芪建中汤主之”
·*芪建中汤甘温以建中,旺脾以生精,建中又固表,阴阳共调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
·现代研究表明,*芪建中汤中52个活性成分通过调控16个靶点、参与5条主要信号通路,共同作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体现了该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的特点,具有抗Hp、保护胃黏膜等作用。
2、方解
*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芪,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升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芪:①补脾益肺益气升阳,为纯阳之品,善补阳气。②“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芪尤有专长也”。
李东垣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东垣以“升降浮沉”理论构建其脾胃学说,并据以阐释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强调“补气升阳”是气机运行恢复正常的关键。脾胃枢机不利,则气机逆乱,发为痞病。
“补气升阳”:
·从四季而言,首先有春气的上升,而后才有夏气浮盛,秋气肃降,冬气伏藏。
·于人体而言,胃纳水谷,化生精微之气,上升输脾归肺,升已而降,而后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先有升后有降,所以春生上升之气尤为重要。
·故李氏注重春气的生发,注重使用升阳药。
一、“补气升阳”——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甘温除热、益气升阳。
1、方解
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芪、升麻、柴胡
2、研究进展
适用于症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对肠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具有保护胃黏膜、抗过敏、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脏器的作用。
二、“阴火论”
《脾胃论》“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热中”、“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表现出脾胃湿热之特点,此为最基本的阴火病机,即脾虚热陷、阴火内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载:“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且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不能上升…,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1、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全方以温补为主,清热为辅,兼顾气机,补而不腻,攻邪而不伤正。
2、研究进展
·李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适用于以虚为主的脾胃病变: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之证。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有效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胃镜下病理表现。
叶天士
一、“脾胃异治”及“胃阴学说”
·脾胃学理论体系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成熟于《脾胃论》,经由叶天士“脾胃异治”、“胃阴学说”理论而完善。
·叶天士提出脾胃分治、胃分阴阳的观点,创立“胃阴学说”,重视甘润养胃阴之法。
1、脾胃异治
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中土,但功能有别、喜恶不同,故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弥补了东垣温补脾阳学说之不足,而且为创制养胃阴一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叶氏认为:东垣升降之法,常用四君子、异功散、补中益气汤等是针对脾气虚所设;对胃腑而言,提出“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2、胃阴学说
叶天士继承了仲景的护胃阴的思想,对脾阳不虚、胃有燥火者应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行。
麦门冬汤去半夏,以沙参易人参,加石斛、玉竹、甘蔗汁,治疗木火升腾、灼烁胃阴的病证。
二、治疗“痞满”临证经验
·肺气不降致痞满,叶氏认为胃之降浊与肺之通降密切相关,肺失宣降则胃失和降。常用杏仁、桔梗、苏子、枇杷叶、陈皮等。
·热邪伤津而成痞,叶氏提出“热气痞结、胃汁消烁”,治当以*芩、*连泄热,白芍、乌梅养阴。
·气滞痰阻湿盛者,予半夏、茯苓、石菖蒲、佩兰、白豆蔻等。
·中焦阳虚不运者,遵仲景之法予苓桂术甘汤、建中汤,或温中之法。
三、治疗“胃痛”临证经验
“痛则不通”--邪实者,疏而导之令其通达;不足者,补而行之复其通畅
疏肝和胃法:主张“肝病及胃,当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以金铃子散加减,若气郁化火加如*连、栀子等,如胁痛加柴胡、钩藤等。
祛瘀通络法:胃痛日久由气及血,即“久病入络”,以桃仁、当归、蒲*、五灵脂、郁金等为主。甚者,酌加虫类药物来搜剔络道。
滋养胃阴法:治宜养阴益胃、平肝息风,以麦门冬汤为加减,常加生地、石决明、枸杞子、石斛等药。
温阳健脾法:辛通为主,以桂枝、半夏、延胡索、茯苓、高良姜等通补并用。如脾阳衰败则以参附汤加味。如阳虚甚者治以桂枝附子汤,同时要注意温补肾阳。
张介宾
一、《景岳全书》·痞满
以“痞满”之名设立专篇,提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二者需辨明虚实。故痞与满,以虚实别之。”
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虚寒之痞:多由忧思、劳倦、饮食或病后脾气未复等所致,“当宜温补,不可行滞”,方用四君子汤、五福饮、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等。
·伤食致痞:由伤食所致痞者,应辨有无食滞而分别论治,食滞者多为实证,用和胃饮、枳术丸、大和中饮等;无食滞者,当扶脾气,方用异功散、厚朴温中汤等。
·实滞之痞:湿盛以平胃散、厚朴汤、五苓散;寒滞以厚朴温中汤、和胃饮;痰饮以二陈汤、橘皮半夏汤;气郁以解肝煎。
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祛邪扶正并举
治则治法以扶正补虚、温补脾胃为主,辅以理气健脾、疏肝和胃,用药多甘温甘平、化湿渗湿之品。
“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甘温补阴之熟地*、当归、甘平养阴之山药、酸枣仁;甘寒补阴的药如白芍、石斛等。
补中有泻,药以辛柔和血、辛香理气、芳香化湿和淡渗利湿之品,使肝血得和、肝气得疏、脾胃得健、湿浊得消。
二、《景岳全书》·胃痛
·其治则治法以扶正补虚、温补脾胃为主,辅以理气健脾、疏肝和胃,用药多甘温甘平、化湿渗湿之品。
·张氏善于调整阴阳,用温补药的同时,擅用补阴药,如偏于甘温补阴之熟地*、当归等,偏于甘平养阴之山药、酸枣仁等,甘寒补阴之白芍、石斛等。立方用药遵“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阴阳并调,使肝血得盈,脾土得健,胃腑得荣,胃痛得止。
·治法灵活,补中有泻。温补脾胃的同时,药以辛柔和血、辛香理气、芳香化湿和淡渗利湿之品,使肝气调和,畅达中土,脾升胃降,从而气血调畅,清浊各归其道,则中焦自安,胃脘痛自止。
三、《景岳全书》·化肝煎
1、经典原文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寒阵》:“主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用治情志不畅所致肝气郁结犯胃,胃失和降,胃阴耗伤,胃络失养之肝胃郁热证。本方最大特点--善解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
·现代研究表明,化肝煎可降低Hp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Ⅱ、IL-6、IL-7水平,提高血清PGⅠ及SOD水平,从而改善胃黏膜腺体细胞功能及抗氧化能力,减轻胃部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
2、方解
全方七味药疏肝、柔肝、清肝、平肝、泻热诸法共备,使肝气得舒、郁火得泻而阴血不伤。
陈士铎
《辨证录·中满门》“中满四法”
·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满门》中阐述了辨治“中满”的思想。
·他提出“中满之症,实由于脾土之衰”,即认为痞满关键在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或障碍,并提出治疗中满的四法。
·饮食后,胸中倒饱为脾气虚,脾失健运所致,当用温补之药,健脾气,误用攻下更伤肾中相火,使中满加重,拟温土汤。
·“气郁既久,未有不气虚者也。”气郁日久之胀满常兼有气虚。提出“解郁不兼补气,难化其食”,拟快膈汤。
·饥不欲食,为“心包之火不足,又何能生胃”,即心包火衰致脾胃气虚而成胀满,拟生胃进食汤。
·“胃为肾之关,肾气不得上,胃关不得开。”强调胃之功能,取决于肾气的强弱。腹满伴肾虚证,拟金匮肾气丸及熏脾汤。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年7月第32卷第7期CJTCMP,July,Vol.32,No.7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6(2):-.
[3]李慧臻,刘琳,刘华一,等.半夏泻心汤对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及HP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5(01):35-39.
[4]朱耀宇,*丽.加味半夏泻心汤对调养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36(7):-.
[5]张伟,姜锐,王璐.中药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45(7):-.
[6]张保国,许卫锋.经方旋覆代赭汤当代研究与应用[J].中成药,,36(3):-.
[7]许文倩,秦雪梅,刘月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49(14):-.
[8]熊武忠.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14(4):6-8.
[9]秦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60例[J].四川中医,,20(12):26-27.
[10]张英赫.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延边大学,.
[11]赵琦,何鲜萍,游绍伟.麦门冬汤加味治疗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11):63-64.
[12]朱剑峰.化肝煎加减联合叶酸对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蛋白酶原、白介素族及MDA水平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35(6):62-64.
[13]彭松林,王勇.陈士铎用药经验探析[J].中医学报,,25(05):-.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征稿
消化学苑,医生的学术分享平台,只要您愿意分享消化疾病相关专业知识、病例、诊疗经验等,欢迎投稿到消化学苑。
投稿邮箱:
xiaohuaxueyuan.